2012年深圳华强北,收废品的老王正用钳子修理那个印着IBM1982的凹坑脸盆。

手机主板、显示器外壳、废弃的电源适配器,这些在别人眼里的垃圾,是他一家三口的生计。
他用袖子擦了擦盆沿上的灰尘,露出几个模糊的英文字母:「IBM1982」。
火花四溅的时候,王小美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:焊枪碰到盆体的瞬间,火花的颜色变成了淡蓝色。
她赶紧跑到屋里拿了个电子温度计,显示屏上的数字让她倒吸一口凉气:-8℃。
一周后,华强北传出一个消息:赛格电子城的一个摊主用某种金属粉末给手机CPU散热,结果CPU的运行频率提高了200%。
「昨天我用锉刀在盆底刮了点金属屑,混在导热硅脂里给CPU散热,结果手机跑分直接爆表!」
「千真万确!我试了好几台手机,效果都一样。现在华强北的老板们都疯了,到处打听这个配方。」
她在学校图书馆查遍了资料,发现IBM在1982年确实有一个绝密的量子计算项目。
更让她好奇的是,盆沿上除了「IBM1982」,还有一行被人故意磨掉的小字。
在放大镜下,她隐约能辨认出几个字母:「...opertyofDAR...」
她走到院子里,看着那个让全家生活发生巨变的金属盆,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感觉。
2020年秋,麻省理工学院的量子工程实验室里,王小美正在调试一台价值三千万美元的稀释制冷机。
王小美的英文名就叫SmallBeauty,她觉得比直译的「小美」要好听一些。
激光测距仪、X射线荧光分析仪、超导量子干涉仪,这些顶级设备的总价值超过一亿美元。
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,盆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合金:钛-钒-铝合金中掺杂了超流氦-3同位素。
约翰逊教授盯着屏幕上的数据,「超流氦-3的制备成本每克超过两万美元,这个盆子少说有十公斤重!」
盆体表面看起来只有几毫米厚,但激光测距显示内部有复杂的分层结构,总共有47层不同的材质。
实验室的另一位博士生艾米莉看着三维重建图像,「但拓扑绝缘体是2016年的诺贝尔奖发现,1982年的技术怎么可能制造出来?」
但这还不够,盆底的温度继续下降,最终稳定在-271℃,只比绝对零度高2度。
王小美突然意识到,她手里的这个盆子可能不只是科学价值,还涉及某种巨大的利益。
老王的声音带着颤抖,「有几个外国人闯进咱家,说要买那个盆子。我没同意,他们就把我绑走了!」
「我也不知道,像是在郊外的什么工厂里。他们要我说出盆子的具体成分,还有制造方法。我说我就是个收废品的,哪知道这些!」
「王小姐,我们告诉你这个盆的来历,你留不住它。我们愿意出高价收购……」
「那个盆子的确来自1982年的IBM实验室,但它不是民用产品。它是美国政府委托IBM制造的量子计算机冷却装置,代号雪人。」
「1983年,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大卫·罗伯特叛逃到苏联,带走了这个冷却装置。后来在首尔被CIA的人击毙,但冷却装置下落不明。」
「王小姐,你和你父亲现在都处于极度危险中。除了我们,还有很多势力在寻找这个装置。他们可没我们这么好说话。」
如果这真的是冷战时期的高科技产品,那么逆向工程它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。
「我们分析了成分,主要是某种结晶物质。但奇怪的是,这种结晶只在极低温下才会形成。」
3纳米芯片的制造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在18-22℃,怎么可能出现绝对零度的结晶?
英特尔的俄勒冈工厂、三星的韩国平泽工厂、中芯国际的上海工厂,都报告了相同的问题。
台积电的技术团队在深入分析后发现,那些蓝色结晶物的成分与一种正在黑市流传的「神奇冷却液」完全相同。
凭借着神奇金属屑的收入,他在华强北开了一家小公司,专门销售「超级冷却液」。
「这...这就是我从那个盆子里刮下来的金属屑,混在普通导热液里制成的。」
「根据我们的调查,这个盆子的来历非常复杂。它是1982年美国IBM公司制造的量子计算机冷却装置,属于美国军方机密设备。」
「1983年,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大卫·罗伯特叛逃苏联时带走了这个装置。后来装置流落到中国,最终被你在电子垃圾中发现。」
「领导,我真不知道这些啊。我就是个收废品的,谁知道这破盆子来头这么大。」
当天下午,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,要求中国根据《瓦森纳协定》的规定,立即停止使用该量子制冷技术,并将相关设备移交美方。
「该设备是中国公民在正常商业活动中获得的,不存在技术转让或窃取问题。中方将根据自身法律法规处理此事。」
3月25日,王小美作为最了解这个盆子的人,她被邀请参加国家级的技术评估会议。
「简单来说,这是一个基于超流氦-3的量子制冷装置。它能够在常温环境下创造出接近绝对零度的局部低温区域。」
「但问题是,我们在使用时没有考虑到量子隧穿效应。当大量芯片同时处于这种极低温环境时,电子会发生异常的量子跳跃,导致电路失效。」
「有,但需要时间。我们必须重新设计冷却装置的结构,精确控制量子隧穿的范围。」
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,以王小美为技术负责人,全力破解这个量子制冷装置的秘密。